社會環境下的建築與景觀-楊登貴 監事


社會環境變遷下的建築與景觀

楊登貴

冶室設計  主持
淡江大學 建築學系  兼任講師
台北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  理事

2014年10月23

很高興公會藍理事長麗珠小姐,邀我寫一些對景觀與環境之看法,我就利用武漢交流講稿內容整理、潤飾後提供我台北市景觀工程商業同業公會會員及關心本議題之同好參考。

以下是我在武漢大學與淡江大學建築系於2014年06月期間,於武漢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院交流會上的演講,會中針對環境主題所講內容做了一些影響的說明。

我想景觀與建築皆是大環境的一環。從大一點尺度來看應該互為唇齒,視為一體,要利於整合,才能創造一優良建築與景觀環境,令使用者非常沈浸與享受。從都市建築發展來檢視,建築+景觀從這100年來,自英國工業革命敲起空間大改革始,美感的形式與價值一直隨時間再變,也可說建築景觀(Landscape Architecture)也一直改變。近來從美日等相關之業界,學校,雜誌等因地球溫度,生態等等的推廣,有將視為一體並整合之趨勢。

我們看看GDP每年7%以上成長,現在的中國市場,五年前後,就會讓你感覺空間環境一直進化,都市風貌(含建築與景觀)不一樣了,也說明互為一體之重要性。地球發燒,人類要對付太陽,建築景觀不能沒有植物,不能不談植栽,這工作不能單打獨鬥,須整合以符合人類環境生態最佳化,建築法修改並加入綠建築專章也在整合,也在反應環境。

下文在探討我們所處的環境受到工業化之衝擊,其將來性,社會性議題之影響。作為從事景觀業者應該積極了解並處理好相關介面,以利整合並完成好作品。也因對環境趨勢的掌握,對日益惡化之地球環境,貢獻一己之力。

大綱
一、地球環境與社會議題
1.地球環境:a地球暖化b工業化與大量生產-美麗與哀愁 c如何檢視環境-看見台灣
2.社會趨勢與參與: a老齡化b少子化c深度旅遊與體驗
二、現代都市景觀(Urban Landscape)與環境發展與影響
1.都市空間未來性-烏托邦城市。
2.建築之系統:a建築與美學b物理環境c植生系統 d結構與構造
三、結論

一、社會與環境 變遷是兩個對我們環境改變的重要因素。


1.首先我們來了解地球環境議題。
A.高爾先生出版全球暖化: 這本書曾在2006年7月2日和8月13日成為《紐約時報》的銷售排行榜第一名,並在數個月後再次登上冠軍。電影在2006年的日舞影展首映,接著於2006年5月24日在美國紐約洛杉磯上映。此片在美國是至今以來票房成績第三高的紀錄片。這是非常令人震撼的一部紀錄片,希望大家重視環保問題。不過相信這些問題不僅是政府官員而且一般百姓也需接受-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中提到全球暖化議題是全球性的。

以下是他在書中強調的幾個重點:

a1 全球暖化必然影響環境,進而造成災害並影響人類活動。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在2100年海平面將會上升約0.1-0.85公尺,但這個範圍並不包含西南極洲冰原可能發生的劇烈變化。若是整個南極洲的冰原完全融化,將會造成海平面上升近60公尺,而南極洲的冰原內部底層的融化,則會讓海平面上升5-6公尺。該影片告訴我們如果海平面上升5-6米將造成各大都市會超過1億人的傷亡。

a2 造成水面氣溫上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議,經由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科學家與政府代表在多日討論後,提出了報告,除了預測未來全球將增高溫度攝氏 2 到 6 度,這會造成二十億人缺水以及百分之三十的物種滅絕,因此報告中要求世界各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將氣溫增加的幅度控制在 2 度以內,避免暖化帶來全球災難性的環境變遷。

a3 二氧化碳( CO2)大量排放與極圈臭氧層的破洞: 自地球表面到達空氣層外緣,天空大約有1000公里的氣體所覆蓋的厚度,大氣層不僅提供地球上人類和動物呼吸及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氧氣,同時也使地球免於過熱、過冷及受紫外線及隕石的侵襲。由於人類不當的開發,過度依賴石化工業。另人類濫伐樹木,除雨林面積正迅速縮小,大氣中CO2因樹木減少,被吸收的能力亦隨之減少,最近能源用量的逐年增加,造成CO2的大量進入大氣中,總量也比半世紀前增加很多,相對使環境失序。水災、火災等增多,湖泊面積不穩定,森林乾燥大火,稀有物種消失,生態循環中斷,光合作用失序,因而今年台灣夏天無颱風,秋天颱風才抵達。美國颶風災害頻傳,在在導因於CO2增加,失衡,極地臭氧層的擴大與破洞,終將無法靠大氣層保護環境過冷或過熱,間皆造成環境熱力不均,忽冷忽熱,降雨量也隨之不穩定,很多地方多再創紀錄的熱與雨。

因此高爾主張:保護環境,救地球。



 

B.工業化與大量生產-美麗與哀愁

法國導演 Oliver Bourgeois和 Pierre Barougier 共同執導【地球只有一個】思考人類與自然間的關係。

美麗與哀愁

地球雖然美麗,因此人類也沉迷於掌控大自然,如工業化,本應解決勞力短缺、不均所以發明動力,以廉價機器取代昂貴人力,造成工業化之成果-過量與集中,也造成地球環境傷痕累累。

都市型態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因人口集中,其所帶來相對社會問題、交通問題、教育問題、居住問題、、等隨之而來。城市擴張更帶來城鄉差異、環境垃圾,工業區廢棄物、水空氣醫療之汙染、舊有閒置空間、社會正義、、等也相對造成社會與政府龐大負擔,是故,集中也成為人類間、人類與環境間之衝突,是相當複雜的課題。因此工業化社會,人口集中,也間接連帶物種滅絕、資源浪費、耗盡等令人憂心之課題,我們應該為地球進步美麗而高興,還是該哀愁? 





C.如何檢視環境-看見台灣

了解與珍惜
台灣知名空拍攝影師齊柏林從空中,耗資9000萬新台幣,完成將近3年的時間環繞壯闊鳥瞰的視角拍出【看見台灣】( 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 )可說是台灣紀錄片影史,拍攝成本最高的電影。

齊柏林說過去他發現周遭很多朋友,並不了解台灣現在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所以他希望以空拍提醒的方式,讓民眾能夠認識、了解台灣,進而珍惜善待自己的環境、呵護台灣的美好。

在2009年初,齊導演花了近300萬的積蓄,從國外租用專業空拍設備,以30小時環台一圈,拍攝台灣動態的影像紀錄。而在2009年的88風災,台灣山林受到極為嚴重的創傷,齊柏林乘著直升機飛入災區拍照,看見滿目瘡痍的景象,齊導演深深感受到,只有平面的影像不足以讓觀眾真實地感受到台灣正在面臨的危機。雖然之前不久已繞著台灣飛行一圈,但齊導演仍然認為還有更多的地方是值得被記錄下來的,因此下定決心,將房子抵押,以及透過朋友的借貸、支持,把近3000萬台幣的專業空拍設備給買進台灣,開始了拍攝台灣首部空拍電影紀錄片《看見台灣》的計畫。

也有很多評論,訴說著我們台灣人,如何毀壞這原本美麗的土地:

第一:種植高山茶、高山高麗菜、檳榔樹等皆是淺根性植物,種植結果就是將喬木闊葉林砍掉換成會形成無法深根的且會因大雨造成土石流的山坡表土!

第二:石化產業。台灣總共有超過一半是輸出到其他國家。石化產業不僅耗電、汙染,更是環境殺手

第三:人工海岸、海岸線的退移、防波堤。台灣有55%以上的海岸線,被強行截直,影響生態。這對海島國家的我們,是一個大大諷刺。

第四:偷倒廢水、水庫淤積、盜採砂石、溫泉旅館抽取溫泉水、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台灣慢慢下陷等。導演在劇尾安排一句經典:聖嚴法師的話『需要的不多,是想要的太多了』來做為影片的結語。

所以,很多人在談環境,身為景觀人如何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2.社會趨勢與參與:

目前影響台灣社會環境的因素很多,其中我個人認為以下三個最重要a老齡化b少子化c深度旅遊與體驗。

A.老齡化城市發展與社會趨勢:

2000年時,全球超過65歲之老年人口達6億人,佔全部人口之10%,但預測2050年將增至20億人,比例達21%。台灣受過去10多年來生育率持續且大幅下降影響,60歲以上老年人口早在2011年就超過0~14歲幼年人口,顯示高齡化速度來得既急又快,目前臺灣老化速度和日本並列全球第三名,僅次於南韓與新加坡。老化速度指標數值臺灣為24年(人口一倍化期間),意指一個國家達65歲以上人口之比率,從7個百分點爬升至14個百分點所花費的時間。以臺灣為例,臺灣在1993年間,有7%的人口為年滿65歲以上之長者,而預估在2017年,臺灣長者人口將成長至14個百分點,因此臺灣的倍化期間為24年。但反觀美國經過73年,法國甚至花費115年才達成倍化比率的成長,可知臺灣的老化速度極快。


高齡化社會影響其空間政策與設計內容,如通道材質,坡道尺寸坡度,電梯大小,浴室使用,停車格等,須防不便使用。  




 

台灣相關高齡化與無障礙環境主要法令有,並規範下列要點:
1總則, 2無障礙通路(包括室外通路、避難層坡道及扶手、避難層出入口、室內出入口、室內通路走廊)、

3樓梯、 4昇降設備、 5廁所盥洗室、 6浴室、 7輪椅觀眾席位、 8停車空間、 9無障礙標誌,需依建築物使用類別設置之。

因此戶外從道路起,途經景觀步道,到達住家室內止,其過程必須輪椅通行需平順,或一定坡度以下之無障礙,不得不注意。



B.少子化

2013年估計台灣總生育率為1.11,是全世界生育率第二低的國家,與香港相同(1.11),但略高於澳門(0.93)與新加坡(0.79)等國家/區域。

台灣人口將在21世紀中劇烈減少,生育率低落及年輕人口不足,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以外勞、移民或科技是無法解決此一問題。

國內目前正面臨「少子化」的衝擊,但不少大專院校現面臨招生不足、甚至是招不到學生的窘境,教育部長吳思華9月底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希望大學校數從後年度開始逐漸減少,「預計5年內減到100所」。因為尤其到了2016年時,大學生的人數恐減少超過3萬人。2025年,台灣的人口死亡數將超過出生數,人口進入負成長,輪椅將取代學步車。人口減少,帶來的是人口老化和勞動力的不足, 政府舉債照顧銀髮族,將增加財政赤字和年輕人的負擔,大大動搖國家和社會的根本。



C.人口集中與小住宅

行政院主計處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結果來看,目前各家戶平均人數由3.3人降低為3人,主要因一人家庭及二人家庭共占了44%,三人以下的家庭更占全體64.9%,未來將造成建築平面規畫時坪數與格局的變動。更有業者認為,房地產業將面臨過去與日本房地產業相似的轉型挑戰:房價過高與家戶人口減少,可能讓業者改變對於房產商品格局分配與坪數大小的概念;而人口老化也將使重視都市銀髮族市場的住宅問市。

我在此提以下案例說明:

案例

alp平田晃久建築師/2010,東京都北區-集合住宅 ,基地面積:294 M2,建築面積:161.92 M2(55%),總樓地板面積:499 M2(169%)



從這案例每戶平均約13坪。我們應該體認,以後房子不用過大夠用就好,尤其是都市精華區內房價--貴三三。不僅貴且是人口結構變少是將來之趨勢。

c.深度旅遊與體驗

台灣最近推動以多元觀光為主軸,以符合經濟,環境多面向之需求,如

a兩岸交流,開拓陸資及在陸外資企業來臺獎勵旅遊,爭取東南亞5國新富階層等新興客源市場旅客前來體驗,
b推動區域郵輪合作吸引國際郵輪常駐亞洲區域,



c.推廣關懷旅遊,無障礙與銀髮族旅遊以因應老齡化社會,軍公教提早退休者,伴隨著較多退休旅遊機會與時間



d.推動觀光產業並進行深度之旅與體驗。以上空間皆須接待,住宿,參觀,遊憩之環境。適當的景觀規劃與投入是必然的。



 

二、現代都市景觀與環境發展與影響


1.都市空間未來性-烏托邦城市

何謂是都市未來性?是激勵建築景觀從業人員對創意與設計的動力,我們會稱之理想的烏托邦城市,其實法國建築大師柯布 Le Corbusier早有對城市規劃提出下列五大原則,以作為參考。

a、功能分區明確。
b、市中心高層建築,降低密度,綠地面積加大。
c、抬高一樓,開放地面,增加通風與視線。
d、棋盤式規劃,人車分道。
e、城市住宅單元設計



2.建築美學系統

a建築與美學-美學趨勢

1919 的包浩斯與現代主義

1960 Robert Venturi:less is more 與 less is a bore。以歷史建築和美國的通俗文化,審美性和娛樂性的後現代,代表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1980 解構設計,建築元素之間關係的變形與移位,譬如樓層和牆壁,或者結構和外部皮層。


b物理環境

日照(夏冬軌跡),日照需求程度因地區而異。





科布設計印度私人住宅,挑高一樓,大陽台,向陽面的遮陽板及系統。

c植生系統

最近因應地球暖化與生態植生之議題,以植生手法系統化,慢慢的將建築物佈滿牆面,以應付大台陽,實行斷熱提供涼爽的室內外溫度,尤其台灣面南建築物。這是人類近年來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簡能減碳最直接手法,也最生態。

d結構與構造

結構RC梁柱斷面,並形成主次系統。

1925年4月  Bauhaus自德國Weimar遷至Dessau---狄梭 復校 (1925 ~ 1932年)。

包浩斯是以Walter Gropius為主的一群老師與學生因戰爭遷移到 Dessau-並一邊進行新校區與建築物規劃與設計,一邊使用臨時房屋當校舍。其中該建築以將外牆與主結構脫離設計,該建築當時在形式上是前衛的,具有皮層與結構脫離的概念。



 

結論:

以上從環境與社會議題,可以了解系統性的多樣性,其不同概念階會呈現出不同建築景觀,台灣與世界建築景觀一樣,因社會與環境的變遷正影響著你我的生活環境。藉此我想提醒設計與創意前提:建築景觀具有系統性也有其生命,因此尊重生命須先尊重自然與人為環境平衡的可貴,這樣才能創造一和諧,安定,美觀的都市景觀,互勉之。